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我与家乡乘风破浪丨裴哲君:京族阿哥的振兴蓝图 村民富起来 乡村活起来

新闻眼近年来,广西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树立了可复制的广西经验、广西模式、广西样板,涌现出一批批“有梦”“新农人”,他们扎根“三农”,逐梦沃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
为更好挖掘八桂大地上乡村振兴新农人的“逐梦”暖心故事,生动展现广西新时代农村风貌,助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精神力量,广西云从6月8日起推出“我与家乡乘风破浪”主题系列报道,以真实的乡村底色和奋进的农业农村故事,展望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未来。

东兴市潭吉村地处京族三岛腹地,滨海而居的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有困难找二叔公!”潭吉村有一位人人称赞的“大红人”——“二叔公”。不曾想,村民口中的“二叔公”竟是一位年轻的80后。初见裴哲君,身形俊朗,皮肤黝黑,笑声爽朗,一时之间很难将他与“二叔公”的称呼联系起来。

“我创办了农产品品牌‘二叔公’,所以大家这样亲切地叫我。”裴哲君说。

裴哲君,桂林银行潭吉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站长。他开发站点功能,践行暖心公益,搞活多元产业……新农人成了村里的“大红人”,他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新农人成了“兴农人”,这位京族“阿哥”奋力奔跑在新农人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奔跑在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开发站点功能

巧织乡村服务覆盖网

2016年,裴哲君发现村里有很多“散户”,因养殖、种植规模小,达不到农产品规模收购的要求,只能自己拿去市场低价卖,“虽然产量不高,但品质还是很不错的。”裴哲君觉得十分可惜,便开始琢磨该怎么整合村里资源,因自己做海鸭蛋产业,故想利用品牌效应,让农产品“走出去”,农产品品牌“二叔公”便就此成立。

“按照一定质量标准,我统一收购村里的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出售。”裴哲君说,目前,“二叔公”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来自村里农户。“这也算是为村里做了一件好事吧。”

2019年,桂林银行防城港分行在走访考察调研时发现了裴哲君,便邀请他担任站长,一起投入到服务村民、振兴乡村的事业中。“你帮助村民卖农产品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裴哲君被打动,同年,东兴市潭吉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成立。

服务点不仅可以为村民进行水电费代缴,还能办理社保缴费等相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村民。

村民将自家的农产品拿到服务点现场过称。记者 梁菁惠 摄

而每到丰收时节,服务点会比往常更热闹一些。村民早早地就将自家的红薯、花生等拿到服务点,现场过称、现场支付费用。如今,服务点还成了“二叔公”农产品收购点。

“统一在服务点收购会更加方便。”裴哲君在成为站长后就想着要好好利用服务点的空间,让服务点成为多元化服务窗口。此外,金融反诈、爱心服务、健康科普……兼具多重功能,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延展,其便民性和服务多样性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截至目前,桂林银行防城港分行共有174个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形成了一张城乡联动、独特于同业的乡村服务、乡村振兴金融网络。

践行暖心公益

点亮乡村文明新风尚

“‘二叔公’来了!进屋喝点热水!”

“我过来就是看看你,给你带点东西,跟你聊聊。”裴哲君已经记不清上门入户的次数了。

2018年,热心公益的裴哲君与初中老师一起成立了“喜点爱”公益组织,在镇上开展各类公益服务和活动。成为站长后,在桂林银行防城港分行的支持下,裴哲君在村里成立了“二叔公”志愿者服务队。

“目前,我们除了定期入户进行反诈骗等金融知识的宣传外,也会在重要节日‘送温暖’,还会联合村委开展助老活动、文艺活动等等。”裴哲君认为号召村民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村民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实打实地服务村民、建设乡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村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裴哲君上门看望村里老人。记者 梁菁惠 摄

而后,裴哲君在“二叔公”志愿者服务队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维修服务队,6个村中维修好手为队员,给村民,特别是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修理灯泡等电器。

“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我们的志愿队伍。”裴哲君对此十分欣喜。

点滴公益汇聚人心,如今,潭吉村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形成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文明风尚,乡村治理更有活力与温度。

搞活多元产业

铺就乡村发展致富路

靠海的潭吉村共300多户人家,共8个生产组,很多村民都以养殖生蚝为生。

2022年,满面愁容的村民阮大哥找到了裴哲君,原来,他家中养殖着2个蚝排,只能基本维持生活,而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为了给她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阮大哥想扩大养殖规模,无奈没有资金,且因条件不符合,无法贷款。了解情况后,裴哲君立即联系了桂林银行,申请放宽一定贷款标准,在桂林银行的帮助下,进行了“村委推荐贷”,最终,6万元的贷款1天就审批了下来,阮大哥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阮大哥,最近生蚝长得怎么样了。”裴哲君会不定期进行回访。只见裴哲君跟随阮大哥在竹木搭成的蚝排上行走自如,不时从排下抽起一串生蚝查看其长势,如今,阮大哥有4个蚝排,一年净收入约8万元。

裴哲君对阮大哥进行回访,了解生蚝养殖情况。记者 梁菁惠 摄

此外,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了解贷款政策,在桂林银行的帮助下,村里还办起来养殖户座谈会,一对一地了解村民需求,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座谈会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裴哲君告诉记者,今年8月,村里养了100多头猪的罗大哥就通过座谈会了解到适合自己的贷款政策,然后顺利地贷了3万元的款,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

农业产业大有作为,金融惠民助力共富。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实实在在地擦亮着乡村振兴的底色,如今,潭吉村共获得了342万元的资金贷款,各类产业发展迈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文化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日子红起来。越来越多像裴哲君一样的新农人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做起了“大文章”,为乡村描绘出令人向往和期待的新天地,生机勃勃,前景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