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财经频道(2024版) > 产经要闻 > 正文 |
优化营商环境拼经济,广西这样做 |
2025年06月11日 10:4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陆权香 |
新闻眼一个地区的GDP增长中,良好营商环境的贡献占多少?这很难回答。但从一项项具体经济活动中,你也许能窥见答案: 政务服务向“智办、好办”升级 由于经营规模扩大,今年4月,南宁市武鸣区个体户杨初韩沃柑种植园的经营者终于下定决心:升级成一家公司。 负责办这件事的会计李杰生,做好了在不同部门间来回跑腿的准备。在南宁市武鸣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窗口咨询时,他被告知:个体户可以直接变更登记成企业,网上就能办。 视频制作:记者 田希霞 刘冬莲 实习生 路凯璇 回来后,李杰生在家就完成业务申请,营业执照第二天就出来了,公司成立时间、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延续了“个体户”时代的信息,让公司业务得以保持稳定。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是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2024年,我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个转企”“一件事”改革,在南宁试点,将办理时限由39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0.5个工作日。今年4月,这一改革在南宁试点基础上推广至全区。 由上述种植园升级而来的广西佳宁农业有限公司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也是我区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小小缩影。 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开办超市/便利店“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打开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可见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已上线50项个人和企业“一件事”套餐,涵盖从出生到退休、从新车上牌到就医报销、从开小店到项目用地用林等多领域事项。 手指轻点屏幕,输入“怎么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屏幕马上以“秒级”速度跳出材料清单。这是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在线帮”提供的服务。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AI助手,能快速给出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多个领域问题的答案,精准度达到90%以上。 崇左市利用人工智能,为政务工作人员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律性工作;钦州市用人工智能优化“钦易问”政务平台,为办事群众提供秒级精准解答;百色市利用人工智能,让12345热线平均通话时长缩短约50秒、智能派单准确率提升至96%以上……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给包括政务服务在内的各领域带来效率大提升。 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推进电子政务云网建设,引接人工智能政务助手,在更多领域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政策春风吹拂下,我区政务服务将从“能办”向“智办、好办”不断迭代升级。 问题响应“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广西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设置经营主体专席。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供图 “叮铃铃……”今年1月,一通急切的电话拨向国家税务总局合浦县税务局。 电话中,合浦县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称,他们通过电子税务局错缴了一笔2500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希望办理退费。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信息反馈到北海市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工作专班办公室后,该办公室联合合浦县税务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构建协同机制,让款项72小时完成退付到账。 此次退付协调,既是北海市“极速退付”一站办结的新突破,也是我区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实践。 2023年8月,我区提出构建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下称“响应处置机制”),目前已搭建起一个纵向贯通至乡镇,横向连结14个部门的组织领导体系,对问题响应处置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打造联系经营主体的“总客服”。 广西云之羲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被拖欠40万款项,反映问题次日便解决;贵港市平南县工业园区总平图审查时效提升,企业厂房得以快建成、早投产;广西蓝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一宗海域使用权因抵押问题无法及时换发相关权证,经前期协调沟通后,1个小时便完成“带押换证”登记…… 响应处置机制建立后,经营主体诉求有了更畅通的反映渠道。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机制作用下解决,万千经营主体得以更专注拼经济、谋发展。 “2025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健全响应处置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赋能,实现问题受理“秒级响应”、处置进度“分秒必争”,全量工单7×24小时响应分办,响应处置机制服务质效再提升。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响应处置机制共受理诉求6.71万件,求助、投诉、举报类工单综合评价解决率84.08%。 “目前,我区已印发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2025年政企沟通切实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强化政企沟通和涉企问题解决。”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广西营商环境“智管云”系统,还建立起“企呼我办”兜底办政企沟通平台,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涉企重点疑难问题解决。 项目建设护航越来越稳 建设中的广投北海绿色生态铝项目。张显 摄 一个大项目,从土拍结束到开工需要多长时间?可快至15天。这是最近发生在南宁市兴宁区一旧改项目身上的时间记录。 在南宁市“拿地即开工”高效服务机制作用下,该项目5月8日结束土拍,20日拿到规划许可、23日拿到主体施工许可。项目中标单位南宁中海宏洋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项目总监顾思远对此赞叹不已,称:这创下中海宏洋集团在全国的记录。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土地是项目建设重要的生产要素。从最初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提前介入质量安全监督,到如今更优的审批流程、更简的申请材料、更高效的容缺管理,南宁市2020年推出“拿地即开工”政策,目前已迭代至4.0版。 5年多来,南宁已有南宁国际科技产业城人工智能科创中心、南宁市平阳村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等725个项目通过“拿地即开工”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为企业节约工期3至4个月。 为确保项目稳得住、发展好,广西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及相关中直驻桂单位聚焦企业需求,主动靠前服务,让一个个项目“跑”出施工、投产“加速度”。 滨海运河城市钦州。广西恒逸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2回220千伏外部电源线路为项目建设提供高可靠电力支撑。 南方电网广西钦州供电局成立供电服务专班,提前了解项目规划和建设情况,通过现场办公、定期会商协调解决问题、优化施工方案等举措,保障重大项目用电“快装、快接、快送”。 “珠城”北海。总投资约500亿元的广投北海绿色生态铝项目建设正酣,一期年产200万吨氧化铝工程正作投产冲刺。 项目建设之初,办理施工许可证遇到困难。北海市铁山港区政府部门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梳理手续办理路径,让原本1—2个月的流程时间缩短至10天。 桂东南城市玉林。广西珈玛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新型肥料项目,从落地建设到今年1月投产,仅用半年时间;从投产到上规,仅用2个月。 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当地党委和政府成立“项目服务专班”,从项目选址、用地审批到环评手续办理全程跟进,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眼下,广西近600名实体经济服务员遍布全区,活跃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一线,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幅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同频共振,各部门上下同欲、合力作战,全区政企互动、同题共答的优服务、拼经济图景,在八桂大地跃现。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